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12-17
精神利益损害赔偿是一种针对精神性人格权和身份权损害的民事救济手段,主要保护的对象包括名誉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姓名权以及一般人格权和身份权。当犯罪行为造成精神损害时,如何进行赔偿呢?
在被告人具备足够的赔偿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简单处理。
如果被告人只有部分赔偿能力,并且原告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有全部赔偿能力,可以在尽最大努力的情况下只赔偿一部分。此外,被告人也可以请求亲属代替赔偿,或者同意由亲属进行赔偿。
如果被告人暂时没有赔偿能力,但愿意进行赔偿,在有实际担保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调解或者判决分期赔偿。
如果被告人确实毫无赔偿能力,并且其亲属也不愿意替他进行赔偿,并经过调查核实,原告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有赔偿能力,一般情况下,既不应判决被告人赔偿经济损失,也不能要求被告人在服刑期满后再行赔偿,应只进行刑事处罚。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对于共同犯罪导致的经济损失,原则上应根据每个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赔偿金额。
如果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当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以下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 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 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以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三) 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以其他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如果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未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请求,诉讼终结后再次基于同一侵权事实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当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遗体遭受侵害时,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他们将被列为原告。如果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其他近亲属可以代为提起诉讼,并被列为原告。
如果侵权行为导致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一般情况下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况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如果侵权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还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精神损害抚慰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 如果致人残疾,可以作为残疾赔偿金;
(二) 如果致人死亡,可以作为死亡赔偿金;
(三) 对于其他损害情形,可以作为精神抚慰金。
如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