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07
交通事故责任属于行政责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属于民事责任。交通事故责任是根据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由公安机关认定的责任。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则是基于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而产生的侵权民事责任,由人民法院确定。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基础是违章行为及其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大小,其承担的责任形式包括拘留、罚款、警告、吊扣驾驶证、吊销驾驶证等。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基础是行为人承担的交通事故行政责任及其造成的损害后果,其承担的责任形式主要是恢复原状、金钱赔偿。
交通事故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行政法上的因果关系。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作为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之一的因果关系,即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交通事故责任者是违反道路交通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依法应当接受行政处罚的人,包括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则是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他可能是交通事故责任者,也可能是车辆所有人、其他对车辆有支配权的人以及取得运行利益的人。
在交通事故责任中,机动车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公平原则为补充,非机动车以过错责任为原则。而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中,机动车以无过错责任为原则,非机动车以过错责任为原则。
根据《处理办法》第19条第二款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可以分为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三种。这三种责任是根据加害人和受害人对损害的不同程度承担责任来划分的。双方当事人都应当为自己的责任承担损失。如果加害人在造成损害中起主要作用,受害人起次要作用,那么加害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反之,则应当承担次要责任;如果双方对损害的发生起同等作用,就构成同等责任,加害人向受害人赔偿一半的损失即可。
根据《处理办法》第21条第二款的规定,交通事故混合过错责任还包括推定混合过错责任。即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导致无法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当负同等责任,即双方各自承担一半的损失。但是,如果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一方是机动车,另一方是非机动车或行人,则机动车一方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体现了优者负担原则的要求。
在侵权责任法上,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一般为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是从损害事实出发,寻找、判断行为人应承担责任的过程。责任是违反民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是违反义务的后果。根据《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高速运输工具被定义为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并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民法通则》并没有明确界定高速运输工具的概念。要界定高速运输工具,首先需要界定高速的标准。不同国家对高速的定义也不同,例如德国将地面最高速度达到每小时20公里以上的机动车辆视为高速。在中国,根据公安部的解释,30公里以上的速度被视为高速。因此,高速运输工具的界定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来确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123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属于高速运输工具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是,交通事故责任并不仅仅适用于汽车事故责任或高速运输工具责任。根据《处理办法》和《道路条例》的规定,交通事故涉及到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因此,在处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时,需要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适用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区分是基于这两种交通工具的不同特点和危险性。
交通事故责任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不同。交通事故责任适用的是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即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和秩序而制定的各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适用的是民法通则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两者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侵害的是交通运输安全,后者侵害的是生命权、健康权和财产权。
根据法律的效力等级,民法通则的效力高于处理办法。因此,认为处理办法与民法通则相抵触是不准确的。处理办法并没有规定交通事故责任为过失责任,只是将交通事故定性为过失事故,与故意事故进行区分。交通事故责任是一种行政过错责任,根据归责原则,交通事故责任可以分为不同的责任形式。而民法通则规定了高速运输工具的损害赔偿责任为无过错责任。两者并不矛盾,且处理办法并不是民法通则的特别法。
无过错责任是在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以结果作为价值判断的出发点。适用无过错责任时,行为人不能以没有过错为免责事由。无过错责任不考虑侵害人的过错,但并不等于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必须依照法律的明确特别规定,无论是普通法还是特别法,都必须找到适用的根据。
总之,交通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区分是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危险性来确定的。处理办法与民法通则并不相抵触,而是在不同层次的法律规范下适用的。无过错责任的适用必须依据法律特别规定,并且要考虑受害人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