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04
近年来,产品质量侵权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案件涉及各种损害赔偿。产品质量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存在一些联系和区别。一般侵权是指行为人的直接侵权行为,行为人必须具备主观过错和责任能力,行为违法且造成损害的事实存在。特殊侵权是指行为人的间接侵权行为,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不需要完全符合一般侵权的成立要件,法律对此类侵权责任一般有特别规定。产品质量侵权与一般侵权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早在1986年就制定了产品责任法律和法规,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和《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中。1993年我国第一部《产品质量法》出台,同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出台,我国在产品生产、销售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加快了立法步伐,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很明显,对于产品质量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实体法已有规定。
一般侵权诉讼中,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举证责任分配比较明确。但在特殊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举证责任分配就不太明确。在司法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这一法学术语容易引起误解,人们往往会认为特殊侵权诉讼中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原告没有举证责任。虽然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有规定,但这些规定过于原则而不具体,具体案件中仍存在举证责任分配不明和举证责任分配随意性大的问题。筆者认为,被告在举证责任倒置中所承担的举证责任应限定在法律规定的举证责任范围之内,不能将全部举证责任倒置给被告,任意加重被告的举证责任。因为,不管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消费者,合法权益都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因此,“举证责任倒置”应当改名为“法定举证责任”。
产品质量侵权责任是指当缺陷产品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时,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但如果生产者能够证明免责事由存在,则可以免除赔偿责任。在产品质量侵权案件中,被告必须证明免责事由的存在才能免除责任。
例如,某建房主使用了某预制构件厂生产的水泥预制板,工人在预制板上堆放水泥空心砖时,有3块预制板同时断裂,导致两名工人从4楼坠落至1楼并造成重伤。原告随后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告提供了产品检验报告、合格证以及建房主堆码水泥空心砖过多等证据,证明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损害是因原告使用不当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提供的技术部门的检验报告、合格证和证人证言等证据材料,只要来源合法、内容客观真实、证明目的明确,就应当被采信。然而,原告不能仅凭提供预制板断裂的证据就完成了举证责任,而应提供证据证明产品确实存在缺陷、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实,以及缺陷产品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产品质量侵权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是证明产品存在缺陷或证明产品处于一种不合理的危险状态,证明缺陷产品在制造或销售时已存在,并证明损害是由缺陷产品造成的。而被告的举证责任是证明《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免责情形中的一项,或者证明原告使用不当和违反操作规程。否则,被告不能免除责任。
产品质量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是指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也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但仍需由行为人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实行无过错归责的法律依据。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主要基于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而不是行为人的过错,根据行为人的行为与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由法律特别规定。无过错责任也被称为客观责任或危险责任,在国外如英美法中被称为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使受害人的权益更容易得到保护,而行为人则处于不利地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8种情形。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一般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这些案件包括缺陷产品侵权诉讼、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高度危险作业侵权诉讼、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建筑物或其他设施引起的侵权诉讼、饲养的动物引起的侵权诉讼、共同危险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等。无过错责任原则必须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适用,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适用范围。同时,应与一般过错责任、混合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