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04
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道·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死亡补偿费是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平均生活费来计算的,《国家赔偿法》则根据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来计算死亡赔偿金,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则没有具体的计算标准。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采用了定型化赔偿模式来计算死亡赔偿金,即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客观标准,以二十年为赔偿年限进行计算。这一计算标准既与过去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又避免了主观计算导致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根据这一计算标准,死亡赔偿金相比过去提高了一倍以上。以200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93.5元/年,辽宁为4356.1元/年,广东为8016.9元/年,四川为4855.8元/年,甘肃为4126.5元/年,全国平均为4988元/年;根据《道·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计算的全额死亡赔偿费分别为:北京84935元,辽宁43561元,广东80169元,四川48558元,甘肃41265元,全国平均4998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10350元/年,辽宁为5358元/年,广东为9762元/年,四川为5894元/年,甘肃为4916元/年,全国平均为6280元/年;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全额死亡赔偿费分别为:北京207000元,辽宁107060元,广东195240元,四川117880元,甘肃98320元,全国平均为125600元。可以看出,《解释》的计算方法比《办法》提高了一倍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三十条的规定,赔偿权利人如果能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那么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进行计算。
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确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期限的是《道·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赔偿期限为十年。对不满十六岁的,年龄减少一年;对七十周岁以上的,年龄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而《国家赔偿法》规定的是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这一规定既体现了人身损害赔偿计算的历史连续性,也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递减的年龄起点定为60岁,这主要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咨询意见。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解释,平均寿命在统计学上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静态概念。平均寿命70岁,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而50、60岁乃至70岁仍然存活的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当然不一定是70岁。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60、70、75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8.36、81.39和83.69岁。基于这一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的专家建议将赔偿期限递减的起点调整为60岁,对75周岁以上的人按五年计算,以与统计结果相一致。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采纳了这一意见。
此外,关于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原先理论上和司法解释上认为是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交通事故人身损害死亡赔偿损失计算标准》明确将其认定为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认为其性质上是物质损害赔偿金,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虽然两个司法解释在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认定上存在抵触,但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在操作中应以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为准,使精神损害抚慰金司法解释第九条的相关规定无效。
残疾赔偿金
人身损害死亡赔偿
人身损害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