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4-06
医疗事故是一种严重的事件,它不仅夺去了许多生命,也破坏了许多家庭的幸福。然而,对于医疗事故死者的家属来说,他们只能获得精神抚慰金,而没有死亡赔偿金。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导致患者死亡,构成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只能按照规定给予最高不超过6年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没有规定赔偿死亡赔偿金。这种规定的缺失导致了法律实施上的一大问题。与此同时,构成一级乙等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条例给予30年的残疾生活补助费。这种不平等的赔偿方式可能引发医护人员的道德危险。如果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在治疗患者时,因致人死亡无需赔偿死亡赔偿金,就会出现严重违背常理的现象,即“治伤不如治死”,这将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对社会和谐不利。
在医疗事故纠纷中,如果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应根据《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来处理死亡赔偿金的问题。
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的规定,根据丧葬费补助标准进行计算。
被扶养人是指根据法律应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根据被扶养人的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进行计算。
根据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进行计算。如果造成患者死亡,则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如果造成患者残疾,则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按照相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确定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进行计算。
对于未成年的被扶养人,计算至18周岁。对于成年的被扶养人,原则上应参照劳动部规定的工人退休年龄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界限。对于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但身体有病或残疾的被扶养人,劳动能力的确定应通过司法鉴定部门进行鉴定。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且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20年。但对于60周岁以上的被扶养人,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对于75周岁以上的被扶养人,按照5年计算。
如果受害人是唯一的扶养人,则侵害人应承担被扶养人的全部生活费;如果还有其他同等顺序的扶养人,则侵害人应承担受害人承担的份额。如果被扶养人有多个,则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如果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则赔偿义务人只需赔偿受害人依法应承担的部分。对于法律规定需要被扶养的人,在受害人死亡之前不需要实际扶养,但在受害人死亡后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情况下,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受害人死亡后出生的子女有权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的生活费。
赔偿权利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才能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