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点击数:62 更新时间:2024-06-18
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无罪推定原则是一项基于否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纠问制刑事程序的法律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之一。最早出现于英国普通法的诉讼理论中,并在后来被美国宪法和诉讼实务所采用。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无罪推定的思想,强调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不能被称为罪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将无罪推定原则正式确定为一项法治原则,规定任何人在未被宣告为犯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1948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再次确认了无罪推定原则,并为全球范围内贯彻这一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1966年联合国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再次确认了无罪推定原则,并要求缔约国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障。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无罪推定原则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并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为有罪的原则。
保障无罪推定原则的落实
为了保障无罪推定原则的实施,至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1.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无罪推定原则。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部门法都不得与之相抵触,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2. 赋予公民沉默权。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决定是否进行陈述或保持沉默,而控诉机关不得以国家强制力迫使其就自己是否犯罪进行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沉默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3. 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的是拥有证据调查权的主体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所取得的证据材料不具有可采性,不能作为定罪与量刑的根据。这也是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保障。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3条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但未明确规定以这些手段取得的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因此,应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并明确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等不得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
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对控诉方所提供的证据的合法性提出合理怀疑的情况,由控诉方承担举证责任。
结论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原则,并强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为了保障无罪推定原则的实施,应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赋予公民沉默权,并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才能真正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确保刑事诉讼的公正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