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24-03-18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在法律规定下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内容仅限于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不包括对财产的强制处分。有学者认为,目前法定的强制措施类型过于狭窄,应将对财产权和隐私权的强制处分纳入强制措施的范畴。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对财产权和隐私权的强制处分,由于其对基本人权的干预,无论是否属于强制措施,都应受到严格的立法控制。因此,目前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具体涵义仍以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处分为宜。
新刑诉法对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明确、严格的规定,这给办案机关规范执法行为提出了新要求,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执行。
新刑诉法规定,在满足“案情重大、复杂”和“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两个条件下,可以延长拘传的时间。然而,应注意拘传的目的在于讯问犯罪嫌疑人,而非拘禁。因此,在适用拘传时,应尽量减少延长拘传时间,同时注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休息时间。
新刑诉法增加了被取保候审人的义务,但对于保证人未认真履行保证义务的罚款数额及具体操作程序尚未规定,需要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此外,新刑诉法规定了办案机关在确定保证金数额时应考虑的情况,但并未规定保证金的上限。在适用取保候审时,应注意保证金不宜过高。对于保证金的没收问题,也未明确规定何种情形下应“部分没收”或“全部没收”,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
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执行监视居住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固定住处进行电子监视、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时,要注意保护共同居住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这些执行措施可能对第三人的隐私权等合法权益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保护其合法权益。另外,对于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电子监控以及侦查期间对其通信进行监控,应当是公开的监控。在采取这些执行措施之前,应当告知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新刑诉法延长了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拘留期限。然而,在适用拘留时,仍应尽早作出决定,尽量减少犯罪嫌疑人羁押的时间。拘留后应立即送看守所羁押,并在看守所内进行讯问。
逮捕后不能“以捕代侦”,一押到底。检察机关应及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若符合变更强制措施的条件,应及时变更为监视居住或取保候审。当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时,可以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强制性规定,检察机关应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审查逮捕的必要性。一方面要判断是否存在实质上的逮捕必要,另一方面要判断证据是否有重大变化。若证据有重大变化,就需要重新评估是否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羁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