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3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受到生命、健康和身体侵害的人可以向法院提起索赔请求。赔偿权利人包括直接受害人、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赔偿义务人包括因自己或他人的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如果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故意或过失的情况,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如果侵权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损害,而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不会减轻。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如果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可以减轻其责任。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故意或过失导致损害,或者虽然没有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导致同一损害后果,构成共同侵权,应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导致同一损害后果,应根据过失大小或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无法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赔偿权利人起诉部分共同侵权人,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共同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如果赔偿权利人在诉讼中放弃对部分共同侵权人的诉讼请求,其他共同侵权人对被放弃诉讼请求的被告不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如果责任范围难以确定,可以推定各共同侵权人承担同等责任。法院应当告知赔偿权利人放弃诉讼请求的法律后果,并在法律文书中说明放弃诉讼请求的情况。
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导致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损害结果是由第三人侵权导致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应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时,应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除非第三人无法确定。
对未成年人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如果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是第三人侵权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第三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导致他人损害的,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导致他人损害,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涉及国家赔偿事由的,应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处理。
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导致他人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他人损害,雇主应当与雇员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向雇员追偿。
从事雇佣活动指的是从事雇主授权或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劳务活动。如果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视为从事雇佣活动。
如果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造成自身损害,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选任有过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情况除外。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如果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是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导致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为他人无偿提供劳务的帮工人,在从事帮工活动中导致他人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则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帮工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帮工人和被帮工人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帮工人明确拒绝帮工,则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在受益范围内适当补偿。如果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第三人无法确定或没有赔偿能力,则可以由被帮工人适当补偿。
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适当补偿。赔偿请求权不得转让或继承,但如果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法院起诉的除外。
根据受害人遭受的人身损害情况,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对于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丧葬费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等,也有相应的赔偿标准和计算方法。
具体赔偿金额的确定,应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裁决。一般情况下,物质损害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应一次性给付。
如果护理期限、辅助器具费给付年限或残疾赔偿金给付年限超过确定的期限,赔偿权利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继续给付相关费用。如果确有需要继续护理、配制辅助器具,或者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法院应当判令赔偿义务人继续给付相关费用五至十年。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法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财产损失的赔偿金额。
赔偿义务人若要求以定期金方式给付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应当提供相应的担保。根据赔偿义务人的给付能力和提供担保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确定以定期金方式给付相关费用。然而,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已经发生的费用、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当一次性给付。
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律文书中明确规定定期金的给付时间、方式以及每期给付标准。如果执行期间有关统计数据发生变化,给付金额应当适时进行相应调整。
定期金的给付期限不受本解释有关赔偿期限的限制,而是按照赔偿权利人的实际生存年限来确定。
本解释所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职工平均工资,应当根据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上一年度相关统计数据来确定。
上一年度指的是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年度。
本解释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已经作出生效裁判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的规定。
在本解释公布施行之前已经生效施行的司法解释,如果其内容与本解释不一致,以本解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