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24-07-26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受案县公安局经侦、刑侦部门对于被害人控告、知情人检举、群众扭送或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以及有关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都应当接受,不得推委、拒绝。在接受案件时,应当详细了解案件情况并制作笔录。接受案件后,应立即对报案内容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属于本部门的管辖范围。若属于管辖范围内的案件,应填写《受理案件登记表》,并根据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进行立案前的调查工作。在案前调查中,可以采取查询、询问证人等方法,但除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采取查封、冻结、扣押等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对于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应及时移送给主管部门处理,并告知举报人;若不属于本部门管辖但又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先采取紧急措施,再移送给主管部门。
经过案前调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应及时填写《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并报请负责人批准立案;对于没有犯罪事实,或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予立案,并在七日内将不立案的理由通知控告人或移送单位;若检察机关和上级公安机关通知立案,应当立案。
在侦查过程中,经侦、刑侦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各种侦查手段和强制措施,但必须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执行。特殊情况下,执行以下具体规定:
若办案单位需要跨辖区办案,必须取得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办案单位不得采取强制措施和扣押物品、冻结款项,并且不得以传唤、拘传为名将被拘传人带离当地。
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或提请逮捕的,应当书面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大主席团或者常委会许可;对乡镇的人大代表采取以上强制措施的,应在执行后立即报告其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如果在依法执行拘留时发现被拘留人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应当向该代表所属的人大主席团或者常委会报告。在依法执行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或者逮捕时,发现被执行人是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应当暂缓执行,并报告原决定或批准机关。如果已经执行,应当立即解除,并报告原决定或批准机关。
对政协委员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应及时通报给该委员所属的政协组织。在对政协委员执行拘留、逮捕之前,应当向其所属的政协组织通报情况。
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拘留等措施时,应报省公安厅批准。对犯罪嫌疑人呈请批准逮捕的,应按规定程序办理,并将批捕情况及时报告省公安厅。同时,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经省公安厅批准,可以依法扣留其护照。对外国人依法作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决定或执行拘留、逮捕后,应当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外事途径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事馆。如果当事人要求不通知,可以不通知,但必须由本人提出书面声明。对于需要变更外国人的强制措施或作释放处理的,应报省公安厅批准。对港澳台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单行扣留护照或其他证件的,由市级公安机关审查批准,并在24小时内报告省公安厅。
经侦查,对符合破案条件的案件,应当制作破案报告,并报县局负责人批准;对符合撤销案件条件的,应当制作销案报告,并报负责人批准。在撤销案件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应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并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
经侦查,如果犯罪事实已经查清,取得确实、充分的证据,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的案件,应当及时结案,并制作结案报告,报负责人批准;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应当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在处理案件时,不得以罚代刑,也不得降格处理。
侦查阶段办案的期限有以下规定:
留置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最长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
传唤和拘传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取保候审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监视居住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出示拘留证。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在执行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将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被拘留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的次日起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对于案情复杂、期限界满不能终结的案件,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对于部分重大复杂案件、犯罪集团案件、流窜犯罪案件,经省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