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9-03
行政不予受理案件的案由繁多,但以房产纠纷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纠纷最为常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涉及房产管理局的案件占比29%,涉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案件占比22%。
近年来,随着房屋价格的上涨,居住成本也大幅增加。房屋权属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房屋纠纷呈上升趋势,主要涉及公房租赁、房屋权属的登记等问题,这与我国的房屋改革有关。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为今后的诉讼埋下隐患。因此,这类纠纷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房屋作为不动产的特殊性以及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当事人无法证明其与起诉房产的产权来源存在利害关系,因此被裁定不予受理。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对调整社会保障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仍然不够。由于制度不完善,公民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在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公民权益受损。因此,越来越多的案件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涉及人事、工资待遇等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不予受理案件的裁判文书缺乏充分的说理,内容过于简单粗糙。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两年内共有60件不予受理案件,其中42件提起了上诉,占70%。不予受理案件的裁定书通常只包括当事人的基本情况、起诉请求及事实理由、处理意见和理由等简单内容,往往只有一句话,如“你的诉讼请求不明”、“你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围”等。对于试图通过司法程序寻求救济的当事人来说,这样简单的驳回无法使他们满意。当事人提起诉讼是因为他们要么已经尽力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但未得到满意答复,要么错误地认为法院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法院仅仅简单地驳回诉求,很难让当事人接受。裁判文书的改革力度应加大,让当事人通过文书了解为何不予受理,真正达到服判息诉的目的。
此外,由于法院在经费和福利等方面存在困境时,其公正裁判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导致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判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寄希望于二审法院也就不足为奇。
行政案件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问题。虽然行政机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能存在规范不当的行为,但也有一些当事人进行频繁的起诉和申诉。例如,某案涉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行为,起诉请求的提法可能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对调解行为的不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调解行为和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此,这类案件多次起诉都被裁定不予受理,每次上诉也被驳回。这种情况部分反映了一些公民法制意识的片面性。这些当事人通常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尤其是对诉讼程序的要求知之甚少。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法制观念,知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对于具体的诉讼条件缺乏认识,往往凭个人感觉进行盲目诉讼,不考虑证据情况,仅依赖群众评理模式。加之少数律师和代理人为了获取高额代理费,不给当事人提供风险提示,导致部分当事人盲目提起诉讼。在败诉后,他们不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是主观臆断司法人员徇私枉法,不断进行重复上诉和上访。
不予受理案件经上诉后,二审裁定往往与一审完全一致,导致上诉维持率高,改判率低。在42件提起上诉的案件中,已审结的31件中,有29件被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维持率达到93.54%。一方面,这说明一审法院对行政诉讼法的理解准确,对行政案件受理条件的把握准确。一审法院的法官能够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与上级法院和其他行政审判法官在行政案件受案范围等问题上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相当多的当事人对行政案件受理条件不熟悉。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应从六个方面审查起诉是否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然而,很少有当事人熟悉这些条件。加之《行政诉讼法》与相关司法解释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原、被告主体资格等规定较为原则和复杂,导致操作性不强。法官在立案审查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在上诉案件中,除非涉及原则性错误,二审法院一般不会改判。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行政权力调控的新型社会关系不断增加,引发了新类型的行政争议。当法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案件,其法律知识无法应对时,为了更好地适用法律、避免错案追究,一审法院的法官往往会与二审法院的法官沟通,导致上诉维持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