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7-03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当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且调解无效时,应准予离婚。夫妻之间的感情确已破裂是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之一。感情确已破裂是实体性规定,也是准予离婚与不准予离婚的法定条件之一。
- 离婚的条件
- 起诉离婚的条件
- 离婚需要什么条件
而调解无效则是程序性规定,不能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当进行调解,但对于调解无效的案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情确已破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调解无效是感情确已破裂的一种反映。然而,并不是所有调解无效的案件都意味着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调解工作中,存在着调解力度和深入程度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调解效果。多年的民事审判实践表明,调解无效和感情确已破裂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调解无效并不等同于感情确已破裂。因此,不能将调解无效作为认定感情确已破裂的依据。
在审判实践中,既不应将感情确已破裂与调解无效完全等同起来,也不应简单地将调解无效视为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志。更不能将调解无效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仅仅是感情确已破裂。
法定离婚条件是诉讼离婚的判决标准,诉讼离婚制度是指夫妻一方当事人基于法定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通过法院的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32条的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该条列举了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如重婚、配偶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配偶有恶习屡教不改、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等。从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定离婚条件的表现形式来看,我国采取了概括主义和列举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立法原则上注重破裂主义、过错主义和无责主义。
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认定,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和长期的审判实践经验,应从婚姻基础、婚后感情、离婚原因、夫妻关系的现状以及有无好转可能等几个方面综合判断,结合《婚姻法》第32条的具体规定进行认定。
首先,感情属于心理学意识形态范畴,不适合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夫妻之间的感情是男女双方内在的精神状态,是建立在结婚法律事实基础上的爱情。感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思想品德、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等。夫妻感情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无法通过法律来调整。
其次,离婚率的上升带来了社会责任。自我国新的《婚姻法》实施以来,离婚率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婚姻自由得到了绝对的保障,但相应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单亲家庭对成年人造成伤害,老人赡养问题以及单身人群增加给社会安全带来威胁,这些都是法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法定离婚条件要求过于宽泛,导致离婚越来越不受重视。与此同时,复婚率也在不断上升,这不仅是司法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婚姻的一种亵渎。
第三,难以把握,司法不统一。每个人对感情的理解不同,离婚原因各种各样。这导致相同案件在不同法官处可能会有不同的判决,难以形成司法统一。
我国1950年的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离婚的实质要件,审判实践也缺乏相关经验。我国现行婚姻法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原则限制,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发展过程,符合各国婚姻立法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进行婚姻立法改革,废除了原有的各种离婚理由,如《瑞士民法典》中规定的婚姻关系彻底破裂。我国婚姻立法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条件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但仍存在与现行各国立法相比的差距。
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现行《婚姻法》第32条的规定提出了修改意见。他们认为,感情属于心理学意识形态范畴,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感情并不是婚姻存在的唯一基础和婚姻死亡的唯一判断标准。离婚是对婚姻死亡的判定,而不仅仅是对感情死亡的判定。如果婚姻对家庭没有任何利益,那么感情也会死亡,感情破裂只是婚姻关系破裂的一个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因此,应将法定离婚条件从"感情破裂"转变为"婚姻关系破裂"。
婚姻关系破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婚姻是感情与义务责任的结合,婚姻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判决离婚应以婚姻关系破裂为合理依据。感情破裂的标准过低,并未考虑到婚姻家庭的物质因素、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子女的伤害。因此,我国的法定离婚条件应从"感情破裂"转向"婚姻关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