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20
《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依靠法律的权威和手段,保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实现我国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法律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新立法来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进一步确立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城乡规划法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行使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城乡规划法的制定使各级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依法行使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从而提高城乡发展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 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城乡规划法要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这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4.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城乡规划法要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发生。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建设,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公害问题,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
5. 保障公众参与和监督:城乡规划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和途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查询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并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和监督,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我国法律与时俱进的精神,旨在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进一步确立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对于以上两种情形,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根据我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任何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城乡规划法第七十条规定,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并且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修改。
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二项修改为:(二)有规定数量的经相关行业协会注册的规划师。
删除第三款。
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
在我国,建设城市和乡村,并且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项艰难且巨大的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重视,因为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由于城乡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城乡规划的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规范调整。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确保城乡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对我国的城乡规划法有所了解,并且认识到城乡规划法在保障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