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1-23
为了保障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被征地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川成都征地拆迁补偿管理办法》。
根据依法批准并公告的征用土地方案,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进行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经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规定,征用土地应当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各项费用,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实施不受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影响。
根据征地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被全部征用的情况,撤销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制,原有农村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如果耕地未被全部征用,根据征用的耕地数量和被征用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数,以及需要安置的劳动力人数。
根据年满18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男性和18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女性是否能够坚持常年参加生产劳动,确定是否为未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
对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可以实行自谋职业、单位安置等方式。对年满50周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男性和40周岁以上不满50周岁的女性农转非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自谋职业安置的农转非劳动力可以选择每人共计18000元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或者由单位安置。单位安置的农转非劳动力,征地单位应一次性拨给每人共计18000元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对于不满18周岁的农转非人员,可以一次性发放生活补助费6000元。
其他人员的安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被拆除房屋的农转非人员持有《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证》,按每人3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进行住房安置。住房安置可以实行货币化安置或现(建)房安置。
货币化安置的农转非人员,根据持有的《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证》记载的正房建筑面积,按照规定的标准与征地单位签订货币安置合同,并在房屋拆除完毕之日起七日内结清货币安置款。
现(建)房安置的农转非人员,根据持有的《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证》记载的正房建筑面积和安置住房的建筑面积,按照规定的标准与征地单位进行结算。
对于将原住宅改为经营用房的农转非人员,仍按照住宅拆迁安置规定进行安置。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的行为,将依法给予处罚。
对于征用土地后拒不搬迁的当事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搬迁。逾期不搬迁的,经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强制搬迁。对于逾期不领取安置补偿费用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其安置补偿费用交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专户储存。
对于对行政处罚、强制措施等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及其他有关费用的标准,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经依法批准后执行。
对于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征用地补偿和安置标准另有规定的,将按照其规定执行。
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县(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并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局备案。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