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2-27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户口迁出农村后,如果政府征收拆迁自建房屋,会给予补偿。但如果自建房屋已经坍塌,将不会获得补偿。具体的农村征地补偿政策以当地政府的规定为准。
根据法律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征收农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对于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方式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并对因征收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等费用予以补偿,保障农村村民居住的权利和合法的住房财产权益。
被征地农民应当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并享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市、县(区)级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征地的村(居)委会发布征地预告,告知被征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预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拟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范围、面积、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安置途径、申请听证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
市、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征地情况进行调查,查清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情况,计算征地涉及的需要安置农民的情况,拟定征地补偿标准及(人员)安置方案,并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
县或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所在的乡镇政府,在拟征地村予以公示,听取被征地农村村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在征地情况公示期间,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村民,对拟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和(人员)安置方案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听证。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情况调查结果和市、县人民政府拟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及(人员)安置方案,以及建设项目的相关材料,编制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简称“一书四方案”),经过区(县)人民政府初步审核同意后,由区(县)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报批。
总的来说,农村的征地补偿政策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农村的土地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共有的,如果将户口迁出农村,就意味着没有权利再使用村集体土地,而政府部门在征收村集体土地的时候,只有村集体组织经济成员才有权利分配征地补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