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程序及流程图:保障权益的法律解读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26
导读:(一)报批前程序:一是征地告知。二是现状调查及确认。三是征询意见,组织征地听证。四是征地材料的组织、审核及上报。(二)征地的审核和报批.。(三)批后实施程序:一是发布征收土地公告。二是办理补偿登记。(四)争议裁决。
报批前程序
一、征地告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民有关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告知后,不得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享受补偿。
二、现状调查及确认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对拟征土地的现状进行调查后,需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如确有必要,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听证。
三、征询意见,组织征地听证
当事人申请听证时,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2号)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听证。
四、征地材料的组织、审核及上报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情况调查结果、征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以及建设项目的相关材料,依法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并编制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简称:一书四方案)。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初步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报批。
征地的审核和报批
市县人民政府上报的征地材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受理并进行审核。若征地材料齐全、征地程序合法、征地补偿标准符合法律规定、安置方案已经确认,市县人民政府已出具说明材料,则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审批。若需要国务院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国务院批准。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征地材料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征地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国土资源部或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下发征地批准文件。
批后实施程序
一、发布征收土地公告
经依法批准征地项目后,市县人民政府和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布征收土地公告。根据《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的规定,征收土地公告内容包括: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位置、地类和面积;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置途径;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和地点。
二、办理补偿登记
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三、拟定和公布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对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地上附着物等进行进一步核实,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征收土地的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由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告内容包括:被征用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数量;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农业人员的具体安置途径;其他有关征地补偿、安置的具体措施。
四、举行听证
根据《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的规定,如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异议或要求举行听证会,应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五、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后,若当事人无异议或根据要求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完善后,将征求意见后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连同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其他权利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六、实施征地、交付土地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依法组织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事宜,并及时支付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费用给被征地的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有关补偿费用没有足额支付到位,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交出土地。若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有关补偿费用已经足额支付到位而被征地的农民拒绝交出土地,征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有权责令限期交出土地。
争议裁决
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被征地农民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