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3-08-22
在农村土地征收实践中,人们普遍认识到“两公告一登记”程序的重要性。根据《征收土地公告办法》,征收土地公告似乎是最早出现的公告。然而,根据明律师的结论,征地项目的启动并不是从征收土地公告发布时开始的。
实际上,早在2004年,国土资源部就规定了征地工作的程序。换句话说,征地项目在征收土地公告发布之前就已经开始运作了。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出于各种考虑,不愿意让公众,尤其是被征地的农民提前获知相关信息,以在征地工作中占据时间上的主动权,所以“批前”程序往往不为人知。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有三项工作应当做:
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信息。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在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进行调查,并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
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如果农民提出听证申请,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听证。
然而,实践中征地工作的程序性要求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拟征地告知程序常常被忽视,导致农民在此阶段的行为无法准确界定。征地调查结果确认和征地听证的落实也存在问题。
为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有几个问题需要重视:
如果批前程序未落实,批后程序绝对不能简化。被征地农民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拒绝办理登记及交地手续。
《土地管理法》修正案有望明确规定批前程序,确保先补偿安置,后征地施工的良性局面。
目前,申诉权和监督权的落实存在虚置的嫌疑。地方国土资源部门应自觉依文件要求进行拟征地告知,以保障农民的申诉和监督权利。
总之,被征地农民应认识到在征地报批前已经享有许多权利,这些权利可以为日后维权提供基础,甚至提早解决矛盾纠纷的机会。同时,相关批前程序的落实也需要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