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12-07
工伤伤残鉴定应在伤情发生后立即进行,而劳动能力鉴定应在治疗终结后进行,因为两者的评价基础不同。
劳动能力鉴定由劳动者、家属或单位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而工伤伤残鉴定一般由公安机关提出,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一般由公安机关或当事人向法院或第三方机构提出申请。
工伤伤残评定主要评判治疗终结后的伤残程度,即受害人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影响程度,伤残等级直接影响评定结果。而劳动能力鉴定主要确定损伤本身的严重程度。
因此,损伤程度和伤残程度的评定存在一定区别。某些损伤本身可能很严重,但经过治疗后可能痊愈而不影响功能,因此可能不被评定为伤残。
劳动能力鉴定除了使用《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级》等工伤相关标准外,还有《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等非工伤相关标准。而工伤伤残评定的标准是《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伤情鉴定依据的是《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和《人体重伤鉴定标准》等由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联合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制定时所参照的医学或生理依据也不同。
劳动能力鉴定的目的是获取相应的工伤待遇,而工伤伤残评定结论多用于确定民事赔偿或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伤情鉴定则多用于确定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如交通事故大小的划分。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对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进行等级鉴定。
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最重为一级,最轻为十级。
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劳动能力等相关行为可能不太了解。在发生工作性伤害后,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确保有关赔偿问题得到最终确定。实际上,劳动能力鉴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存在一定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