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2-11-01
根据法律规定,个人与公司合作完成的职务发明权利归属于用人单位。这意味着,职务发明的权利属于单位作为权利人。然而,如果单位与发明人就职务发明的权属进行约定,那么职务发明的权利人可以按照约定确定。
根据法律规定,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属于用人单位。一旦申请被批准,单位成为专利权人。单位应当对发明人给予奖励。
如果发明创造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并且单位与发明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进行了约定,那么按照约定执行。
这类职务发明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如果发明创造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那么可以认定为职务发明创造。但是,如果仅仅是少量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并且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无关紧要,那么就不能认定为职务发明创造。
以单位的业务范围来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凡是属于单位业务范围内的发明创造都认定为职务发明。单位雇佣职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业务,职工有义务为发展单位的业务而努力,因此,职工在单位业务范围内完成的所有发明创造行为都属于职务发明。
以完成发明创造是否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作为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标准。
以完成发明创造的时间是否是业余时间作为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标准。
以单位是否立项作为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标准。
依照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合同所约定的范围作为划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职工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过程中做出的发明创造归属于单位所有。退休、解除劳动合同后,与原单位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发明创造也属于职务发明。然而,如果只是少量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并且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没有重要影响,那么不能认定为职务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认定一个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时,该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于单位。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在获得行政部门批准后享有专利权。然而,单位也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