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0-11
我国目前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问题的立法尚不完备。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资合和人合的性质,公司的设立运行建立在股东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之上。然而,实践中若股东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股东要实现退出是相当困难的。
股东出资设立有限公司以后,可能因为以下原因需要退股:
根据《公司法》第36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新《公司法》第75条规定了股东退出的具体方式,即股东会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股东会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然而,总体上讲,我国目前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问题的立法尚不完备。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具有资合和人合的性质,公司的设立运行建立在股东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之上。实践中若股东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股东要实现退出是相当困难的。股东之间不合作,难以形成解散公司的股东会决议,甚至连股东会议都无法召开。同时,对外转让股权时面临不能取得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或原股东对新股东表示出不接纳或不团结的意向的问题。对公司内部股东转让股权时,原股东可能利用把持公司的优势使退出股东在财务、资产等方面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境地,从而使其权益受损。
在公司消灭情况下,股东退出公司的情形包括:
在公司存续情况下,股东退出公司可以选择适用转让出资或者强制公司收购股份的方式。
转让出资分为对内转让和对外转让。对内转让是在公司原股东之间进行转让,只要股东之间就价格、价款交付、股东登记变更等达成协议即可。对外转让是对公司原股东之外的购买者转让,需要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保障转让人的转让权,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强制公司收购退出股东的股份涉及到收购价格的确定。收购价格可以通过协商、章程事先约定或司法评估等方式确定。
为保护股东的退出权利,建议股东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退出的条件和程序,并建立事先的防范机制。同时,新《公司法》规定了股东退出机制,异议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然而,股东退股应当受到限制,以保护第三人利益。退股股东应提供担保,收购价格不能超出公司的净资产,股东退股应履行公示程序,通知公司的债权人。
总之,我国目前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问题的立法尚不完备,但可以通过合理设定章程和合理规定股东退出的条件和程序来保护股东的退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