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8-1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第二个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制定法规时,应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不能偏废或重视某一方。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医患双方实际上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的患者及其亲属。因此,条例中所称的“患者”实际上包括其亲属。
与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条例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一些内容明确规定,如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另一些内容通过规定医疗机构、鉴定组织的义务,加大行政机关的责任来体现,例如规定医疗机构应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监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接受患者的投诉;医疗机构应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发生或发现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后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等。这些制度和措施既对自身保护,也对他人保护。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条例达到了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
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是制定条例的第三个目的和任务。在我国,医疗卫生基本上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这个服务网络的核心力量。
为了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就医,增进身体健康,需要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创造和维护。特别是在医疗事故争议发生时,各方应冷静、依法妥善处理,以确保医疗秩序不被扰乱,不影响医务人员执业和其他患者就诊,从而保障良好的就医环境。
医院应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尽最大努力避免医疗事故发生,减少患者的病痛。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国家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所有这些规定对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条例设立专章规定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以及发生医疗过失行为后采取措施的责任和义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目的是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并保障医疗安全。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该条例确保医患双方的权益得到法律保护,并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保护医患双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患方包括发生医疗事故的患者及其亲属。条例明确规定了医患双方的权益保护内容,包括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以及医疗机构、鉴定组织的义务和行政机关的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还强调维护医疗秩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性。医疗机构应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痛。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以及发生医疗过失行为后采取措施的责任和义务。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积极作用。只有医生能够全心全意地进行手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然而,对于故意制造医疗事故的情况,例如医闹,需要进一步咨询法律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