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03-06
医疗事故的定义是指在医疗活动中,由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或违法行为,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情况。然而,并非所有的不良后果都可以被归类为医疗事故。以下是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
当医务人员为了抢救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措施时,由于措施本身的风险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良后果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患者在接受输血时感染疾病,而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没有过错,这种不良后果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不良后果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例如自然灾害或其他无法预见或避免的事件,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不良后果是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例如患者未按医嘱要求进行治疗或延误就诊,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医务人员在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性诊疗,并且该诊疗导致了不良后果,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
如果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特殊体质等原因发生了医疗意外,导致不良后果,那么这种情况不属于医疗事故。
要确定一起医疗事故,需要满足以下构成要件:
医疗事故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行为主体是指实施行为的人,责任主体是指承担责任的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因为医疗活动主要由医务人员完成,但医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因此医疗机构也是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可分为行政责任主体和民事责任主体。
医疗事故发生在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中。非法行医的机构和人员导致的医疗损害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行为必须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根据患者人身损害程度分为四级。只有达到相应级别的人身损害才构成医疗事故。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不法行为必须与患者遭受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存在过失,即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