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赔偿吗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2-11-10
导读: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若最后造成患者的伤害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话,那么就不能要求医疗机构作出相应的赔偿。
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问题
一、不构成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是指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然而,即使医疗机构存在过失,但若不构成医疗事故,那么对患者的人身损害该由谁来赔偿呢?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的解释有一个观点和原则,即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不能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而应根据《民法通则》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来处理。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因过错侵害他人财产、人身时,应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确立的对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予以救济的基本原则,也是法制社会对人权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为行政法规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不可能与民事基本法的这一原则相抵触。该条例调整的仅限于因医疗事故而造成的损害赔偿纠纷,仅适用于医疗行政处理的层面。而对于不属于医疗事故、没有经过医疗事故鉴定或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其他因医疗行为而造成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应适用《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处理。因此,“不构成医疗事故就不赔偿”的观点是片面的,存在一定的误解。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2款的规定,应理解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医疗机构不能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二、医疗事故的处理方法
针对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选择协商解决。若双方不愿意协商或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解决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应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对于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的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根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履行;若调解不成或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若最终导致患者的伤害不构成医疗事故,那么就不能要求医疗机构作出相应的赔偿。由此可见,对医疗事故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是否能够要求进行赔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