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7-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引起的诉讼应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应按以下原则确定管辖法院:
1. 被告住所地法院的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被告住所地是指被告的户籍所在地。若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则按照经常居住地确定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是指离开住所一年以上并在经常居住地居住满一年以上。
当交通事故案件涉及多个被告时,任何一个被告住所地的法院都具有管辖权。
2. 侵权行为地法院的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结果发生地和侵权行为发生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上述法院都有管辖权。
当交通事故的侵权行为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与原告住所地一致时,原告住所地法院也具有管辖权。
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时,应记录报警信息,包括报警时间、报警人姓名、单位、联系电话、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车辆类型、车辆牌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人员伤亡等简要情况。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详细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颜色、特征及逃逸方向等相关情况。
若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应为其保密。若当事人未在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当事人应在提出请求后十日内向公安机关提供交通事故证据。公安机关自接到证据材料之日起对交通事故进行调查。
若当事人未提供交通事故证据,公安机关因现场变动、证据灭失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则应书面通知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诉讼是解决交通事故的一种方式,但在提起诉讼前,必须了解应该在哪个法院提起诉讼以及法院的受理程序。若法院不受理起诉,需查看不受理的理由是否合法,若不合法,可向上级法院提起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