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股东的法律风险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14
有些人出资当了某公司的隐形股东,也就是出了当股东的资金,但名字又没有登记在股东名册上,这就是属于隐形股东的范畴。出资当隐形股东看似很好,别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投资,但其实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手心律师网小编告诉我们要看实际情况。
隐形股东的法律风险
隐名股东的定义和特点
隐名股东指的是以他人名义持有公司股份,但实际享有股东权益的投资人。他们的身份或名称并不在股东名册或公司章程等公示文件中记录,因此常被称为“隐名股东”。相反,名义上持股人因为在公示文件中有记录,常被称为“显名股东”或“挂名股东”。在某些情况下,有人可能冒用他人的名义注册公司,或者伪造假身份进行投资,这些行为都将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与隐名股东或隐名投资法律关系无关。
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的冲突
显名股东登记的原因与隐名股东相似,即为了明确其出资人身份和权利。然而,实际投资人选择暗中持股的原因各不相同:可能是为了规避法规限制,或者为了获得税收优惠,或者为了简化程序,或者为了进行关联交易,或者为了幕后运筹等等。然而,事实可能并不如初衷。当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时,显名股东可能会反过来否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只承认其为债权人而非股东。由于显名股东担任股东和董事等重要职位,这种变动似乎是水到渠成的。而当收益不如预期时,隐名股东也可能试图逃避责任,以非正式股东的身份追讨债权。在实践中,显名股东往往采取从容不迫的策略,利用其“法定职权”对隐名股东进行无形的攻击。而隐名股东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主动提起股东资格确认诉讼或债权侵权诉讼,反击显名股东的不公正行为。此外,如果出资不足,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可能同时面临其他股东或债权人的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过去的事实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在激烈的辩论中,最初的约定可能会有新的解释。因此,隐名投资协议的效力、隐名股东是否可以转为显名股东以及是否可以退出股东地位等问题经常成为争议的焦点。
隐名股东应注意的事项
1. 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是成为隐名股东的必要条件。有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有助于约束显名股东,确保隐名股东能间接行使股东权力和获取收益,并在必要时成为显名股东,避免权益被忽视。如果投资人对投资项目有较高的信心,应委托专业人士制定协议以确保其有效性。相反,如果投资人对该项目不熟悉,只是出于对他人的信任而进行投资,无效的隐名投资协议有时更有利于日后追回投资款项,但对“显名股东”的约束力则很小,其在被投资公司的权益也难以主张。2. 出资单据或确认书是隐名股东履行义务的证明。隐名股东的出资方式和期限等应在隐名投资协议中明确,与出资相关的转账凭证或交款收据等应完整无误,最好由显名股东出具书面文件,确认隐名股东已出资金额和时间。如果隐名股东的身份可以向其他股东披露,建议公司和其他股东予以出资确认。3. 公司章程是隐名股东不可忽视的法律文件。新修订的公司法赋予公司和股东在公司内部组织规范方面极大的自主权,公司章程可能直接影响隐名股东的权益。例如,隐名股东可能希望尽快分红,但公司章程可能对分红设定更高的限制,这就可能导致隐名股东的短期投资目标与公司的长期投资计划发生冲突。因此,隐名股东不能忽视这一点,在制定公司章程时应通过显名股东表达自己的关切。对于持股比例较低的隐名股东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4. 参与公司管理是隐名股东保护权益的必要措施。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隐名股东应采取必要措施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司管理,尽可能了解公司的动态。根据隐名股东对自己身份的披露意愿和其他股东的态度,隐名股东可以担任或以显名股东的名义指派他人担任董事、监事、经理或财务人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隐名股东应尽量掌控公司的证照、印章、印鉴以及财务资料信息。如果参加股东会或其他重大决策,隐名股东还应明确自己的与会身份和姓名。5. 发现权益被侵害时,隐名股东应尽快采取法律措施。根据被侵害权益的具体情况,隐名股东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一般来说,应尽快控制公司的公章、印鉴和财务资料,争取尽早进行清算。如果协商不成,应立即采取诉讼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股权纠纷的规定,当股权受到侵害时,请求法律保护的诉讼时效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即两年。如果涉及隐名投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诉讼时效则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三年。通过注意以上几点,隐名股东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降低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