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7-22
上市公司通过将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来实现销售造假。由于无需合并报表,这种销售不会被视为对外销售。因此,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会增加,应收账款和利润也会增加。然而,对于控股股东和非控股子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尽管没有真正实现对外销售,但上市公司已合法地实现了销售。然而,这种手段难以持续,并且应收账款存在潜在的坏账损失风险。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在不同控股程度的子公司之间分配订单来调节利润。如果上市公司想增加利润,可以将订单交给本部工厂或控股程度高的子公司生产,降低少数股东损益。相反,如果想增加少数股东收益,可以将订单交给控股程度低的子公司生产。这种手段还常用于规避税收。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溢价采购控股子公司产品及劳务形成固定资产来制造利润。这种交易无需披露,并且子公司的销售可以确认实现。由此,子公司的收益可以确认为当期合并报表利润,而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因折旧分多年提取,当期利润增加因素远高于因折旧增加而导致的利润减少因素。
某些上市公司不是销售单一产品,而是销售整个系统,需要实施、安装与服务。销售过程持续时间长,收入并非一次实现。根据销售的不同阶段划分收入实现比率,可以影响当期利润。如果当年接获的订单很多,公司可以提高开始阶段收入实现比率,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不同成本费用项目的分类来进行成本造假。比如,将销售折扣单列为一项目,或将其归入销售费用作为销售佣金。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差异。这种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波动。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广告费用的政策来进行成本造假。对于自有品牌的公司,可以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销售费用,或将其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对于使用控股股东品牌的公司,可以通过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和商标使用费来进行成本造假。这种手段可以高估或低估当期利润。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以及非控股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较多。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不收取资金占用费,而有的则收取不同费用比率。如果资金占用费用巨大,收取的利息费用对当期利润影响巨大。此外,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也常被用来降低费用和提高利润。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所得税返还款的确认期间来进行税收造假。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上市公司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这种变化会导致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存在较大弹性。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来规避增值税。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并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资产转让是上市公司提高当期收益的便捷手段,特别是对于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溢价收购不良资产是控股股东支持的主要手段,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等。
上市公司可以以不良实物资产与控股股东合资成立公司,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带来的损失。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节股权投资比率来进行资产造假。对于持有股权比率20%以下的子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对于持有股权比率20%以上的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通过减持股权至19%,可以隐藏亏损;通过提高股权比率至20%以上,可以提高利润。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折旧和摊销年限来进行资产造假。通过确定折旧比率为一个区间,可以在每年折旧金额确定上拥有较大弹性。此外,溢价收购的资产可产生短期收益,而溢价的成本摊销则可长达10年,因此短期收益会提高,而长期收益会下降。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节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来进行资产造假。在实施当年允许追溯调整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可以将损失在以前各年度体现,从而只影响到当期股东权益的年初未分配利润,对当期利润影响不大。
在分析上市公司时,需要了解公司的控股股东情况和子公司情况,包括控股比率、重要性、其他资产和财务状况等。还需要了解子公司的股权比率、销售和盈利对母公司的贡献度以及所得税率等。
此外,需要对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进行详细了解和深入分析。对于交易量大、产生收益大的交易行为,以及关联交易的定价和支付手段要特别关注。
对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要进行跟踪分析。还需要关注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估计的调节,包括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折旧和摊销年限的变化、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等。
此外,需要对有明确筹资计划或现金缺口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关注。对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