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2-05-18
我国法律对一审判决生效的规定非常明确。自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为上诉期,15日后未上诉的判决生效。二审判决作为终审判决,没有上诉期,不清楚二审判决何时生效。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即人民法院在审判后另择日期宣布判决,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地域或时间的原因,定期宣判的,法院并不总是专门安排开庭宣读裁判文书,而是通知当事人领取判决书或者向其送达。这样,判决书上的日期与送达日期不同,当事人不能同时签收判决书。在这种情况下,生效日期将从何时开始?
我国法律目前只规定二审判决为生效判决,没有具体生效时间。那么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二审判决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2、二审判决自宣判之日起生效。;
3、二审判决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那么,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容易引起纠纷。“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二审判决何时生效做出明确规定,避免争议。”一般从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判决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2)对事实的判断没有错,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3)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
(4)二审法院认定一审法院的审判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1条规定的程序之一,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
二审判决生效时间有三种不同意见,包括判决生效日期、判决生效日期和判决送达生效日期。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效,需要专门的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