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1-12-25
根据国家政策的出台,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并解散的情况下,并非合同本身无效,而是因为不可抗力无法履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1.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 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在合理期限内未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3. 对于以持续履行的债务为内容的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但应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
4.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应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一、合同终止后,合同失去法律效力。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原债权人不能主张合同债权,债务人也不再负有合同义务,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同时,合同关系的终止导致合同的担保及其他从权利义务关系也消灭,包括抵押权、违约金债权、利息债权等。
二、合同终止后,需要清理与合同关系相关的手续。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债权人应将负债字据返还给债务人。如果债权人能证明字据灭失,无法返还,则应向债务人提供债务消灭的证明。
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通知是指当事人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告知合同对方当事人有关合同终止的事宜。协助是指当事人一方配合另一方进行善后工作。保密是指当事人在合同终止后不泄露了解到的对方当事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