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怎样确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 > 知识产权法规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怎样确定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0-07-21

 
192777
在我国对于知-识产权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一切拥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都是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的,那么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与特点是什么呢?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是怎样确定的呢?在这里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一.知-识产权的含义及其保护对象

(一)知-识是人类对认识的描述,知-识的普遍存在方式或本体是形式,知-识产权不是无形财产权,也不等于无体财产权。

回答什么是创造,什么是知-识,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就如同物权法理论需解释物的本质及其分类一样,是研究知-识产权问题的需要。一方面,知-识产权发生的根据之一是创造性的智力成果,称智力或智慧财产权,容易使人误解为仅凭智力的活动就可以产生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智力成果权并不包含工商业标记在内,因此,知-识产权所说的“知-识”,是指依法保护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是知-识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却具备了知-识的全部特证;知-识几乎是现代社会使用率最高的词汇。它涉及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目前,中国知-识产权理论对“知-识”有三种描述方式:无形物、无体物、形式。

无形,即无形式。中国清末就把知-识产权归于无形财产权,今天仍有人笃信不疑。其实,恰恰相反,知-识是“形式”的。“形式”是知-识的本体。是知-识的普遍存在方式。该词主要有两种意思:触摸不到的,无实体的;无形的,不可捉摸的,难以确定的。“知-识”是具体的、确定的,不是无形和不可捉摸的,它只是无实体的。在经济学中,确有无形贸易的概念,但并不包括知-识产权贸易。所以,结合知-识产权的实际情况,知-识并非无形,以知-识无形为由认定知-识产权是无形财产权的观点不能成立。

无体,即无实体,或称非物质。认为知-识不属于物质范畴,是无体物这一说法,比无形之说要接近事实。我们知道,大-脑不能生产物质。知-识是大-脑的产物。非物质,或无体是知-识的重要属性,但不是它独有的性质。知-识产权属于无体财产权。除此以外,债权、商业信誉以及贸易中的服务、劳力的收支,都属于无体财产。在美国,商业票据和无记名债券、物权证书、公司股票、流通货币、信托基金以及商业信誉等都被看成无体财产。在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学术著作,大都称知-识产权为无体财产权。九十年代以后,改称“知的所有权”即知-识所有权。所以,知-识产权与无体财产权之间不是等号,无体财产权或非物质财产权之称谓,不能反应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

上述分析说明,无形或无体、非物质,不能揭示“知-识”的本质。无形说、无体说、准物说或非物质的说法,回避了正面回答问题的逻辑,用否定语式指出“知-识”不是什么,却没有回答“知-识”是什么这一实质问题。知-识产权不同于物权,用所谓“准物权”、“无形财产权”、“无体财产权”、“非物质财产权”等传统财产权观念和模式来形容与描述知-识产权,其方法就不正确,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它的本质。知-识产权是因知-识发生的财产权。知-识产权最恰当的描述方式,就是它自己。

知-识的本质是“形式”,创造是设计和描述“形式”的过程。思想和创造是人类的天性。据此,人具备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知-识则是这种能力的结晶。这种能力,决定了人类在自然界的王者地位。需要是创造的动力,创造则是知-识的源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要想告诉别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信号(即符号)系统描述出来。人类运用信号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就是创造。就创造而言,无论其内容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是构造形式的活动。这些人造的“形式”,就是知-识。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惟一产品。无疑,科学技术即形式,文学艺术即形式,知-识即形式。除去形式,便没有知-识。这就是知-识的本质。

物质世界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相应的形式也有自然和人造的区别。除去自然形式之外,描述自然所用的形式,与纯粹表达思想和情感所运用的形式,都是人的创造物,是知-识。可见,所谓知-识,是人类对认识的描述。知-识已经是智力成果或产品,再用“知-识产品”的说法,固然不失符号学上之美感,但在逻辑上却不免有蛇足之嫌。知-识产权概念中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它是指由人类创造,并经由法律的标准加以“检疫”而获准予以保护的那些“形式”。

二.知-识的特征

权利对象自然属性的不同,决定民事权利的区别。根据对象的自然状态,可以用形和体作为划分不同财产权的标准。物权是以人类的支配物为前提,物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债权以人的行为作为前提,行为无形无体;知-识作为形式,既非物质亦非行为的这一属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既不同于物权,也不同于债权。形式这一本质,决定了“知-识”具有如下特征:

1.知-识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栖身”于物质载体。知-识描述人类的认识,认识是反映一定思想和情感的信息。信息是抽象的,不具备可感知的形式特征。比如,以精神为依托的“胸中之竹”,无法为他人感知。知-识又是具象的,它必须找到得以“栖身”的质料才能成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一旦完成,就转化为不再依赖于他的描述者的独立的客观存在。这种可感知的存在形式,就是“知-识”。

2.知-识作为形式,在时间上具有永存性。“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其后,无论是形之于物质材料,还是被存储于大-脑的记忆中,具有永不磨损的品格。靠了这种品格,知-识可以不断地积淀、传承。形式和物不同。物,不能永存。比如,一件造型优雅、色彩和谐、精美绝伦的南宋瓷瓶,是材料、造型、色彩的统一体,尽管人们精心呵护它,其寿命总是有限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质料与形式的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种统—一旦被打破,物就不复存在。物权以物的存在为前提,如影随形,物灭权消。因此,法律不必为物权设定时间界限,而是任由物的自然寿命决定。作为“形式”的知-识,其存在和再现并不依赖于特定的质料,它有无限的选择余地,只要它能找到得以彰显或存储的质料,就不会灭失。知-识靠表现和传递而存在,并维系其寿命。除非是知-识的现实形态全部灭绝和存储于大-脑中数字化了的“胸中之竹”全部失忆,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否则,知-识的寿命是无限的。

延伸阅读
  1. 侵权专利是否涉及产品的问题
  2. 知识产权有哪些权利
  3. 发明专利就是著作权吗?
  4. 商标权与著作权相同吗?
  5. 假冒专利罪的量刑标准如何确定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热门知识

  1.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怎么认定及如何抗辩
  2. 破产案件中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3. 窃取公司域名属于什么罪
  4. 网络歌手翻唱的歌算侵权吗
  5. 网络视频侵权要坐牢吗
  6. 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是一样的吗
  7. 域名的法律性质是什么
其它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导航

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1. 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 商标构成的要素
  3. 合作作品中的著作权
  4.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
  5.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6. 著作权申请登记
  7. 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