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01
无因管理是一项古老的民事法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中关于准契约的规定。许多国家的民法都将无因管理规定为债的发生依据之一。无因管理制度在法律和道德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中不断变革,努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
根据民法私法自治原则和罗马法的传统观念,“干涉他人事务即为非法”,他人事务不得任意干涉。然而,社会互助和危难相救不仅保护了社会个体成员的利益,也维护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干涉他人事务在适当情况下也是被容许的。无因管理制度涉及被管理人和管理人两方的利益,其基本任务是区分各种情况,权衡和规范上述两种利益,公正合理地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前提下,管理人为了本人的利益实施管理行为,不仅避免了本人利益的损失,还能增加社会整体财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新时期我们党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探讨法律的品格指明了一个关键但长期被忽视的视角。
与习俗、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具有保守的品格。如果其他社会规范足以约束人们的某种行为,法律不会主动出击,它仅作为人们行为的最低规范静静等待。只有当人们的行为突破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界限并违反了法律的底线,法律才会介入,甚至对于某些违法现象采取不告不理的态度。法律的保守性与其作为维持社会有效运行的对人行为的最低标准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法律所设定的最低标准不仅使人们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为道德等其他依靠社会自主调节而不是国家强制的规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人们的多样性发展成为可能,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去塑造自我,充分体现了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