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1-13
刑事案件开庭时,当事人的陈述是庭审的最后部分。当事人应根据公诉机关(检察院)的起诉书内容,对所指控的事实进行承认、否定或者部分承认、部分否认。在陈述的最后,当事人还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如若承认犯罪事实,则应真诚悔过;若否认,则应表达自己的意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首先询问其是否有犯罪行为,并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再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然而,对于与本案无关的问题,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包括根据法律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获得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的两个月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经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如遇特殊情况需要进一步延长,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对于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审理期限应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
对于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后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在受理后的二十日内审结。对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超过三年的案件,可延长至一个半月。
对于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无法终结的案件,可经上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由于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延期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无法侦查终结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延长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