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9-19
不动产请求权是一种物权请求权,指物权人基于不动产而产生的请求权。当不动产物权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时,物权人有权请求恢复物权圆满状态或防止侵害。
当由于登记错误而产生的请求权时,国家有赔偿的义务。这种请求权是由行政违法行为引起的,适用国家赔偿法中的诉讼时效制度,即时效为两年(《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
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或成立要件。所有人有义务将不动产物权进行变动登记,否则不动产物权变动不会生效。在形式主义立法下,当契约双方达成债权合意时,债权契约成立,但还需要进行物权契约合意,并通过登记完成不动产物权的交易。如果债权契约未成立,或者物权契约的意思表示错误导致不动产物权变动无效,产生的请求权与登记无关。
当契约双方达成债权契约和物权合意,但未进行登记时,买方当事人(包括已经取得占有)尚未取得不动产物权,所有权仍属于卖方当事人。此时产生的请求权是由于物权契约,登记是物权契约的一部分(物权合意是另一部分),未进行登记意味着物权行为尚未完成,请求登记不受时效限制。但是债权契约将受到时效的限制(我国为2年,《民法通则》第135条)。当债权时效完成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物权合意仍然有效,但又产生了新的债权,即不当得利,该债权与登记无关,也将受到时效的限制(我国为2年,《民法通则》第135条)。换言之,当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债权契约受到时效限制时,物权契约仍然有效,但又产生了新的债权,即不当得利。这与登记无关,该债权也将受到时效的限制,或者产生物上返还权,通常认为也受到时效的限制。在折衷主义立法中,登记是成立或生效的要件,但并没有严格独立的物权契约,因此登记的时效将与债权的时效一致。在意思主义立法中,登记属于对抗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