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04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根据本条规定,流窜作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先后在不同地方作案,包括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立案的首要条件是存在犯罪事实,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立案追究的对象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立案。如果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行为,就不应立案。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的犯罪事实仅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且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犯罪的整个过程、具体情节以及犯罪人的身份等,在立案时并不要求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来证明犯罪事实确实发生。这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或预备犯罪。
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且应当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虽然存在犯罪事实,但已经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犯罪、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的犯罪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都不应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