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1-07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将个人隐私发布到网络上,如果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出现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就会构成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上述解释,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
(二)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三)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
(四)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该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才会由公诉机关提起诉讼。
如果被害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上述行为,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由于提供证据存在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
根据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的规定,除非得到权利人明确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实施以下行为:
(一) 以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 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 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 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 收集、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 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