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2-28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权或者是某些财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财产利益受到损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时,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亲属有权要求侵权人给予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般而言,精神损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情况:
1. 因遭受有形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而导致的精神损害。
2. 未遭受有形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而直接导致的精神损害。
精神损害又可分为两种形态:
1. 积极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可以感知到的精神损害。
2. 消极的精神损害:受害人由于心智丧失或者其他原因无法感知的精神损害。
当受害人由于侵权行为所导致的精神上的损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以后,很多人对这个司法解释不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标准有意见,认为这就使这个司法解释失去了可操作性。
有些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最好就像《刑法》那样,规定出明码实价,当然也可以有一定的幅度,然后,当事人和法官就可以对照实际案情,按照明码标价,确定赔偿的数额。一时间,这种呼声还很强烈。
然而,这种观点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性质和作用理解不够。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应从两个方面考虑,才能更为准确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