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24-05-23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如果由于道路坑洼导致机动车受损和骑电瓶车者受伤,驾驶员和伤者都有权要求道路养护部门承担赔偿责任。
当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通过报警并经警方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如果事故确实是由于道路不平导致的,那么受害者可以要求道路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公路管理部门有责任及时发现并清除道路障碍,以保障交通畅通。如果公路管理部门因疏于巡查而未能发现并清除障碍物,未能履行其应尽职责和合同义务,其不作为行为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应当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规定,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行过错赔偿原则,即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交通事故的责任大小来确定损害赔偿的比例,即以责论处。
根据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以下赔偿责任:
(一) 负全部责任的,承担损失的100%;
(二) 负主要责任的,承担损失的70%~90%;
(三) 负同等责任的,承担损失的50%;
(四) 负次要责任的,承担损失的10%~30%。
如果事故责任涉及到3方以上,参照上述分担原则进行确定。
对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超过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如果是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双方都有过错,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而如果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的,如果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没有过错,那么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有过错,那么机动车一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一) 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负事故全部责任的,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二) 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负事故主要责任的,承担30%~40%的赔偿责任;
(三) 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负事故同等责任的,承担60%~70%的赔偿责任;
(四) 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负事故次要责任的,承担80%~90%的赔偿责任。
如果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那么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其中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如果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他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那么他们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在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承担补充责任后,他们可以向第三人追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