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老人的赡养权的条件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3-02
老人由于身体各方面素质下降,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相应会提高,这些都是需要子女来赡养老人的,现实生活中出于各种缘由变更老人的赡养权也经常出现。那么,变更老人的赡养权的条件有哪些?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了以下解答,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的知识对你有所帮助。
变更老人的赡养权的条件
一、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权益的条件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如果监护人未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将按照特别程序审理。如果既要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则分别进行审理。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单位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对于精神病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也适用同样的规定。如果监护人不宜继续担任监护人或者不履行监护职责,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组织的申请,并经查明事实后,撤销监护人的资格。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并不意味着被监护人不再需要监护,而是需要指定新的监护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的实施意见》第18条的规定,一旦监护人被指定,就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监护人的,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都应承担监护责任。
二、处理赡养纠纷的基本原则
1、法定义务原则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法定的义务,不履行赡养义务是违法行为。根据《宪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如果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赡养人应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的规定,虐待家庭成员的人将受到刑事处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的人也将受到刑事处罚。因此,关心、呵护和帮助老年人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法律赋予每个子女的责任。上述法律条款为我们正确及时地处理赡养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2、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基础上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对应、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同时,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如果父母从小就将子女遗弃,那么成年子女对父母就没有赡养义务。另外,如果父母对子女有其他犯罪行为,成年子女也失去了赡养义务。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3、调解原则
赡养纠纷属于家庭内部矛盾,原告和被告之间存在着特殊的身份和血缘关系,争议的内容不仅涉及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还涉及更深层次的情感、心理等复杂因素。当事人更希望能够既解决纠纷保护自己的权利,又不伤和气,不破坏家庭关系。成功调解后,社会效果通常更好。在调解过程中,应结合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和相关法律法规,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
4、加强精神赡养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在物质上无忧无虑,但他们最希望的是子女能多陪伴他们、与他们交谈、沟通交流,享受天伦之乐。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和老人之间的沟通时间较少,老人的孤独感增强。这就要求子女不仅在物质上帮助老年人,还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安慰。作为子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探望老年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在老人生病时提供医疗和陪护,不虐待或遗弃老人,不限制老年人的生活和自由,不侮辱或伤害老年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