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5-03
当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合法性应从主观方面来把握。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必须完全出于男女双方特别是给付分手费一方的自愿,体现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而非出于内心压力或精神恐惧而作出的约定或承诺。
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在客观上应当是当事人在正常状态下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恐吓或胁迫等情形下作出的。合同法规定,如果一方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则合同无效。因此,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实质上是订立民事合同行为。如果一方通过吵闹、寻死、家庭暴力或虐待其他家庭成员等方式胁迫要求解除关系一方签订协议或出具欠条、借条等给付分手费,这样获得的分手费应被视为无效分手费。
当然,受胁迫一方应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双方约定或单方承诺给付分手费时受到对方的胁迫。
从分手费的特征和给付方式来看,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分手费的行为应为要式法律行为,即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口头约定或口头承诺给付的分手费将不能受到法律保护。然而,如果当事人能够按口头约定或口头承诺给付分手费,则另当别论。
以欠条、借条、协议等书面形式确定的分手费在司法审查时应加以区别对待。如果只有单纯的欠条、借条而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则不能认定为分手费。只有在有欠条、借条的同时,还有其他证据佐证表明其为分手费时,才能认定为分手费。如果欠条、借条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则应认定为分手费。因为经过公证的民事合同具有直接申请法院执行的效力。双方协议形式确定的分手费只要合法且明确写明为分手费,应认定其效力。
当男女双方解除恋爱、同居、婚约以及婚姻关系时,除了解除人身关系外,还需处理财产关系和子女问题等。由于在恋爱、同居、建立婚约关系以及婚姻生活中,双方共同劳动和相处生活,对财产等方面往往没有保留相关证据。因此,在解除关系时,对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子女抚养费等的处理是模糊的。因此,双方约定或一方承诺给付的分手费中可能包含有共同财产、债权债务乃至子女抚养费的成分。在司法实践中,应谨慎审查分手费的纯度,以实现司法公正。
由于法律对分手费尚无明文规定,司法实践界对分手费纠纷的处理也无定论。解决分手费纠纷时,应广泛采取调解方式,通过查清纠纷事实,进行双方的说服解释工作,促成双方达成一致的调解协议。如果分手费数额过高且给付方无力履行,应适度调整分手费,以实现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