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后股东认缴出资能否变更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29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股东依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出资是成立的条件之一,如果不如实出资的,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那么公司成立后股东认缴出资能不能变更?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公司成立后股东认缴出资能否变更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司股东要依据公司章程规定履行出资的责任,公司成立后是不能变更公司章程规定,改变出资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如果股东以货币出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如果股东以非货币财产出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如果股东不按照规定缴纳出资,除了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旦股东认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后,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应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公司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等文件,申请设立登记。如果在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交付该出资的股东应当补足差额,而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则承担连带责任。
虚假出资的理解与认定
虚假出资是本罪客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虚假出资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我们认为应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来看待。
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出资的理解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以欺诈手段取得公司股份却未缴纳相应的财物;第二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从而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第三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对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出资的情况,在评估作价时故意高估或低估作价,然后再进行出资等行为。我们认为,虚假出资罪应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来理解。虚假出资是与抽逃出资并列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且仅限于这三种情形。此外,还应注意行为人的欺诈心理,即行为人在形式上对其应出资部分已出资,但实质上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在具体司法适用中,对于虚假出资罪的认定,应以《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确定的两种情形予以追诉。一种情形是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导致公司、股东、债权人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另一种情形是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备以下情形之一: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因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利用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利用职权或地位获得公司股份的行为时,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认定。如果他人实际出资并赠与公司股份,应考虑是否构成受贿;如果未实际出资却取得公司股份成为股东,可考虑认定为虚假出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