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5-02
近年来,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在不经意间侵犯他人合法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市一家知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在被中山海关查获生产侵权物品时,竟然声称对此一无所知。原来,这批产品是贴牌生产的,当该企业接到订单时,并没有审查对方是否拥有使用该品牌的授权书,从而造成了侵权行为。最终,在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坚持下,该企业不得不销毁货物,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些企业只关注订单和生产,对于产品是否侵权、自身是否获得授权并不关心,因此,出口货物中假名牌频频出现。
对于这种状况,陈-涛对其表示担忧,他指出,企业往往将利益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但往往只专注于短期利益,对侵权行为毫不知情。
一方面,企业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生产侵权产品,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品牌没有在海关备案或在国外注册,反而被他人侵犯。国内企业在国内的维权意识非常强,但是在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却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商标在国外被侵犯的案例并不少见。另外一种被侵权的方式是国外某些企业利用我国企业商标在国外尚未注册的漏洞,迅速抢注该商标,使得国内企业在出口产品时不得不面临“侵权”的指控,或者不得不高价购回自己创立的商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