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05
在销售商品侵犯商标权诉讼中,原告作为商标权利人,通常会要求法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权利人可能会以相同的被告销售相同侵权产品为由再次起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后续诉讼是否属于重复诉讼进行认定。
重复诉讼是指当事人在已经获得生效判决的案件中,再次向法院提起针对同一标的和相同被告的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民事案件审判实务中,对于重复诉讼的认定采取了如下标准:“对于重复起诉的当事人,法院不能一概驳回或不加分析予以受理。如果两次起诉的具体诉讼请求不能相互涵盖和替代,就不属于重复起诉。总之,不应当受理应当受理的案件,剥夺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属于违法行为;应当受理不应当受理的案件,超出了法院受理的范围,同样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在审判实践中遇到当事人重复起诉的情况,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结合具体案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和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根据这一意见,判断是否属于重复诉讼,应当综合考虑当事人的具体诉讼请求及其依据,以及法院行使处分权的具体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4条第(五)项规定,对于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的案件,当事人再次起诉时,应通知原告申请再审,但法院准许撤诉的裁定除外。根据这一法律规定,对于提起重复诉讼的当事人,应当裁定驳回起诉。这条规定实际上体现了“一事不再理”原则。认定是否属于重复诉讼必须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该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来源于古罗马法中的“诉权消耗”理论。现代诉讼理论一般认为,“一事不再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诉讼系属效力,即一诉已经提起或正在诉讼中,该诉就不得再次提起。禁止同一诉讼案件重复起诉,不仅限于同一法院起诉,向其他法院重复起诉也是禁止的;二是指终局判决的消极效力,即对一诉已经作出了终局判决,不得再次提起或重新审判。本文只讨论第二种情况,即在前次诉讼已有生效判决的情况下再次诉讼。基于一事不再理原则,判断重复诉讼的一般标准为:是否同一当事人、是否基于同一事实和理由、是否相同的诉讼请求。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重复诉讼。当事人及诉讼请求是否相同的判断相对容易,而事实与理由是否相同的判断则较为复杂,往往是判断是否构成重复诉讼的关键。
与普通民事诉讼相比,销售商品侵犯商标权诉讼中判断是否构成重复诉讼的难度较大。原因在于判断当事人及诉讼请求是否相同相对容易,而判断事实与理由是否相同比较困难。在这类诉讼中,原告提出诉讼请求的事实与理由是被告销售涉嫌侵权商品的侵权行为。如果在当事人及诉讼请求相同的情况下,要判断是否属于重复诉讼,就必须对两次诉讼所涉及的侵权行为是否属于同一行为进行认定。侵权商品的销售行为可能是互相独立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认定。
如果前后两次诉讼所指向的侵权销售行为是互相独立的两个行为,即使两个行为中所销售的侵权商品型号、数量等完全相同,也应当认定为不属于同一侵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前次诉讼的法律文书生效后,侵权人已经停止了前次诉讼中被诉的侵权销售行为,那么后来再次实施相同的销售行为就属于另外的侵权行为,原告完全可以再次通过诉讼主张侵权责任而不构成重复诉讼。
如果前后两次诉讼所指向的侵权销售行为是持续性的行为,从前次诉讼开始一直持续到后面的诉讼,那么毫无疑问属于同一侵权行为。如果前次诉讼的法律文书生效后,侵权人未主动履行任何义务,权利人也未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是在前次诉讼结束后通过证据保全方式取证后再次提起诉讼,此时后面的诉讼实际上指向的是前次诉讼的侵权行为的延续,而不是新的侵权行为,原告的后续诉讼属于典型的重复诉讼,法院应当驳回起诉。因为权利人只需申请执行前次生效法律文书即可达到制止侵权和获取赔偿的目的。如果允许再次诉讼,不仅浪费审判资源,还损害了前次生效法律文书的权威。
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前次诉讼的法律文书生效后,侵权人已经履行了赔偿损失的义务,权利人也未申请法院执行,停止侵权的义务是否履行尚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权利人再次起诉,应当加重权利人的举证责任。即权利人必须证明后面诉讼指向的侵权行为与前次诉讼指向的侵权行为是互相独立的两次行为,而不是同一侵权行为的持续。如果权利人能够举证证明,后面的诉讼就不属于重复诉讼;如果权利人无法举证证明,则应当视为后面诉讼指向的与前次诉讼系同一侵权行为,从而认定权利人的诉讼属于重复诉讼。因为权利人只需申请执行前次生效法律文书即可达到制止侵权和获取赔偿的目的,同时侵权人因同一侵权行为只应承担一次赔偿责任。如果允许权利人再次诉讼,侵权人可能因同一侵权行为而承担两次赔偿责任,这明显违反了我国法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