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05
认定商标侵权行为是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商标侵权案件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在认定中,需要依法和依职权认定。
依法认定是指依照《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认定。法律规定不明确以及在职权范围内认定有困难的,可以根据有关规定逐级请示,并附与案件有关的材料,报上级机关认定。
依职权认定是指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结合实际情况认定。在认定中,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商标专用权是通过注册产生的,其间经过了法定的程序和严格的审查。因此,商标专用权确立后,就应当在法律范围内予以保护。即使是认为注册不当的商标,在撤销之前,也应如此。
按照《商标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或裁定,对在撤销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出并已执行的商标侵权案件的处理决定,不具有溯及力。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后,在法律规定的6个月宽展期内,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未提出续展申请,或续展申请被驳回,他人在此期间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不构成商标侵权。如果原注册商标所有人提出续展申请且被核准,他人在此期间内使用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则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近似商标是指在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文字与图形的整体结构上,与注册商标相比较,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的商标。判定近似商标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从商标的音、形、义三方面,结合构图、颜色及整体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定。在判定中,应当以可能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为基本条件,但不以造成实际误认为必要条件。
类似商品是指在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情况下,与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在功能、用途、原料、生产企业、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近似,易使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的商品。判断类似商品,前提是商品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商品和商标之间的关系。如果商品的功能、用途相同,并且具有共同的消费对象、销售渠道,一般认定为类似商品。但如果商品的原料、生产企业等因素能够明显表明商品的来源,不会使消费者产生误认,不应认定为类似商品。如果商品与服务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易使消费者认为是同一企业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该商品与服务应认定为类似。
商标是区别商品来源的标志,有表明商品质量的功能,但不是主要功能。具体到侵权案件中,商品质量优劣不影响商标侵权的认定。即使其商品质量优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品,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也应当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
商标专用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注册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其权利。如果注册人在使用注册商标过程中违反《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细则》,可以适用相关条款处理,要求注册人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但不影响对商标侵权的认定。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应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
他人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图形,并不是均构成商标侵权。如果这种使用属正常方式的使用,则不构成商标侵权。例如,如果使用的文字、图形是对商品的正常说明,即使含有注册商标的字样,也不构成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但如果使用方式不属于正常标注商品信息的方式,就属于不合理使用,构成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犯。
在商标侵权案件认定过程中,除了上述需要把握的因素,还有可能涉及其他因素,如商标的知名度、显著性和具体使用方式,商品的零部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争议商标所有人的主观过错程度等。由于个案涉及的其他因素不一致,对商标侵权的认定也会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