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2-15
我国对不当得利是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定的。那么,我国对于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是如何规定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地说一说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不当得利。
民法中的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
根据民法,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之一是一方取得了财产利益。这意味着通过某种事实结果,该方获得了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仅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而精神利益不在此范畴。判断受益人是否取得了财产利益,通常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变动进行比较来决定的。具体来说,取得财产利益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取得财产权或其他财产利益,如所有权、用益物权、债权、担保物权、知识产权等。在我国,占有虽然不被视为一种权利,但通常认为占有是一种具有财产利益性质的法律地位,通过占有也可以获得财产上的利益,因此不当得利可以因占有而成立。2. 财产权的扩张或效力的加强,即在原有权利的基础上扩大了行使权利的范围或效力。例如,第一次序抵押权消失导致后续次序抵押权上升。3. 权利或利益上的限制或负担消除,例如所有物上的抵押权消除,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得利。
一方受有损失
不当得利的成立还要求只有一方受有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是不成立的。例如,甲投资兴建广场,导致乙的房屋价值大幅上涨,乙获得了利益但未给甲带来损失,这种情况下不构成不当得利。在这里,损失既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减少,也包括应增加但未增加的利益的损失。对于后一种情况,受损人无需证明如果该事实未发生,确实可以增加财产,只需证明按照通常情况,财产本应增加,即可认定为受有损失。换句话说,对于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房屋的情况,不管他人是否有使用该房屋或出租给第三方的打算,该房屋所有人都可以认为受到了相当于租金金额的损失,因为他的潜在收益价值受到了侵害。
利益与损失的因果关系
不当得利的成立还要求受益人取得的利益与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受损人的损失是由受益人的利益所引起的。需要注意的是,受损人的损失与受益人的利益的范围不必完全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都是可以的,这仅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此外,受损人所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得的利益的形式也不必完全相同。例如,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受益人获得的是财产的价款,而财产原所有人失去的是该财产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关于利益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非直接因果关系说的争议。直接因果关系说认为,取得利益与受损失必须基于同一事实发生,即使这两个事实之间有牵连关系,也不应视为具有因果关系。非直接因果关系说则认为,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不必基于同一事实,只要两者之间有社会观念认可的牵连关系,即如果没有受益的事实,他方就不会遭受损失,那么二者之间就具有因果关系。通常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对不公平财产变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应采用非直接因果关系的观点。因此,只要他方的损失是由获得不当利益造成的,或者说没有不当利益的获取,他人就不会遭受财产损失,就可以认定利益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不当得利的成立还要求取得利益的一方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这意味着取得利益没有合法的法律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法律上的根据是指缺乏受利益的法律原因,而不是指权利或财产的取得没有直接的法律原因。关于缺乏法律原因的问题,存在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观点。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的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的具体含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应采纳非统一说来界定无合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