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21
人身保险合同的主体可分为基本当事人和关系人两类。基本当事人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及保险人。被保险人一般不可变更,但在团体人身保险合同中,由于担保单位流动性等特殊原因,可能出现被保险人变更的情况。保险人的变更主要发生在保险人破产整顿、被责令停业、被撤销经营保险业许可等情况下,通过将保险人持有的保险合同转让给其他保险人来保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利益。根据《保险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宣告破产时,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准备金必须转移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若无法达成转让协议,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这种变更是法定的,无需合同相对方同意。在实践中,投保人的变更较为常见,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的长期性和分期缴费特点,会出现投保人变更的情况。
以上三类基本当事人的变更,有学者将其归入保险合同的转让范畴,因为无论是投保人还是保险人变更,都涉及合同权利义务的一并转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在投保人的变更问题上,还需要遵循保险利益原则。除了因身份关系推定具有保险利益的情况外,实践中主要是合伙人之间、债权人对债务人、雇用人与受雇人之间可以认为具有保险利益。因此,当债权人作为投保人将债权转移给他人后,经被保险人同意,债权的受让人将接替原债权人为担保人。
人身保险合同的客体即为被保险人,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被保险人变更的情况。只有在少数险种中,如意外伤害保险合同中,如果被保险人的职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客体的变更。
人身保险合同的变更内容主要包括责任范围和责任免除事项、保险期限、保险费缴费数额、缴费方式和缴费时间、保险金额、保险金领取方式和领取年龄、职业工种、住所地址、争议处理等八类。其中,职业工种的变更要求被保险人履行告知义务。如果变更后的职业在拒保范围内,合同即终止,保险人需退还未满期的保险费。如果被保险人未履行告知义务,根据情况可能会拒绝赔付或按比例赔偿。
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受益人通常是被保险人本人,两者的法律地位重合。根据我国《保险法》第21条第3款的定义,受益人是指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关于受益人的变更问题,有两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谁有权变更受益人。人身保险合同属于给付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相关人员的生活。除了前文提到的三种特殊情况外,一般情况下受益人与被保险人有密切联系。然而,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的长期性特点,指定的受益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和被保险人的意愿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谁有权变更受益人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保险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被保险人或投保人可以变更受益人,但投保人变更受益人时需要经被保险人同意。因此,我国法律认为变更受益人的权利归属于被保险人。然而,也有理论认为“保险合同是保险人和投保人订立的,自然只能由投保人和保险人协商变更,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不是合同当事人,无权提出变更保险合同。”但从人身保险合同的目的来看,无论是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还是意外伤害保险,都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命或身体为标的设立的,受益人只有在被保险人死亡的情况下才能行使保险金请求权,而只有被保险人最关心自己的生命。因此,由被保险人决定谁是受益人是最合理的。因此,我国目前的相关立法是合理的。然而,我认为作为保险缴费者的投保人理应享有相应的权利。目前的立法只限制投保人指定受益人,而被保险人变更受益人则不需要征得投保人的同意。这种制度不够合理。在尊重被保险人根本权利的前提下,应对其权利加以一定的限制,有必要让其附加对投保人的告知义务。即被保险人变更受益人后,应将相关情况通知投保人,以便投保人自由选择是否继续为被保险人投保。此外,现有理论认为,受益人处于被动地位,无权干预变更事项。即“除依合同向保险人请求保险金给付外,对保险合同不享有其他任何权利。”我个人认为,合同已载明的受益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是基于某一客观存在的保险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尽管受益人仅仅是获得他人为其创设的权利,但权利已生成,就不应随意剥夺。因此,建议赋予受益人关于保险合同变更的抗辩权,以此保护第三人的利益。
其次是变更受益人的程序问题。根据我国《保险法》第62条的规定,变更受益人时应书面通知保险人,并在保单上添加批注。从变更受益人的书面通知性质来看,应属于观念通知,是一种准民事法律行为。因此,保险人在保单上添加批注并非程序所必需。只要提出变更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能够证明已尽到告知义务,变更即成立,并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在实践中,一些美国保险公司规定变更受益人无需提交保险单,仅凭书面通知即可,保险公司采取归档的方式予以确认。这样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充分保障被保险人行使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