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29
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基本前提。债权转让的标的必须是有效的债权,不能是无效的债权或已经消灭的债权。这样的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根据《合同法》第79条的规定,有四种合同权利不得转让。第一类是基于个人信任关系产生的债权和以特定身份关系为继承的债权;第二类是从权利,即从权利依赖于主权利的转移,如果将从权利和主权利分开转让,则是不允许的;第三类是根据合同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第四类是根据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债权。由于债权的特殊性,法律规定了不得转让的情况。
债权转让是一种处分行为,必须符合民事行为的生效条件。如果债权转让的主体不合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签订的债权转让合同就是无效的。因此,有效的债权转让必须有债权人与受让人达成的债权转让协议。
关于合同权利的转让,不同国家的立法有三种不同的规定。一种是自由主义,即债权原则上可以自由转让,不需要债务人的同意或通知;一种是通知主义,即根据我国《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一种是债务人同意主义,即根据法国民法典的规定,债权转让必须经过债务人的同意或承诺。
根据《合同法》第87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办理债权转让必须进行批准、登记等手续,那么必须按照规定办理。根据《民法通则》第91条的规定,如果债权转让需要国家批准,那么必须经过原批准机关的批准。如果不履行相应的手续,债权转让就是无效的。
根据《合同法》第84条的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全部或部分义务转移给第三方,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这条规定要求债务转让必须经过债权人的同意。很多人误以为债务转让只有一种方式,即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债务转让协议后再经债权人同意。同意是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实际上是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判定“同意”的规则可以使用要约和承诺的规则。
转让个人债务必须以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签订合同是指以书面形式进行个人债务转让。根据签订合同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债权转让,也称为“债权让与”,是指在不改变合同内容的情况下转让债权。债权人通过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将债权的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如果债权全部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债权人成为原合同关系的新债权人,原债权人失去债权人权利。如果债权部分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成为新的债权人加入原合同关系,成为新的债权人。新加入合同的债权人与原债权人共同分享债权,并共享连带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