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2-28
根据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标准,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是指借贷双方当事人签订书面合同或达成口头协议的行为。然而,合同的成立并不等同于合同的生效。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的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因此,只有当出借人将借款交付给借款人时,借贷合同才能生效。
如果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借贷合意,即通过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表现出来的民间借贷合同,仅表明合同的成立,并不能证明合同的生效。只有在借贷双方不仅合同已经成立,且出借人实际上交付了借款的情况下,合同才能被视为生效。因此,以上是判断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的标准,这将直接影响到诉讼中双方的举证责任的分配以及对证据和事实的认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的证明责任应由作为出借人的原告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借条作为民间借贷双方当事人重要的证明,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可以证明民间借贷关系的成立和生效。然而,在原告不出庭的情况下,法官仅依据借条无法判断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因此原告并未完成举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原告将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
在借条作为唯一证据的民间借贷案件中,原告提供借条以证明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然而,仅凭借条还不足以证明原告实际支付了借款。因此,在证明借贷事实是否实际存在时,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划分举证责任。
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仅依据借条起诉被告,要求被告承担还款责任,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配。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有些被告并不抗辩,而是直接承认借贷事实的发生,但却没有能力偿还借款。在这种情况下,被告的行为构成自认。根据《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的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书面材料中明确表示承认对己不利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无需提供证据进行证明。
因此,被告的自认使得原告的举证责任得以免除。然而,自认并不意味着原告的举证责任结束。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为了防止虚假民事诉讼,如果在法院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有疑点或产生合理怀疑,法院应当严格审查借贷事实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和经济状况等事实,并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在法院的审查过程中,作为主张权利的原告仍然需要承担证明民间借贷关系存在的举证责任。
1.被告主张已偿还借款的情况下,各方的举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如果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而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被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需对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当被告主张已偿还借款时,被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其已经偿还借款。如果被告提供了证据证明其确已还款,而原告认为被告未还款或所还款项不足以偿还本息金额,原告不仅需要承担证明借贷关系成立的举证责任,还需要承担证明被告未还款或所还款项不足以偿还本息金额的事实的举证责任。
2.被告主张借款事实未发生的情况下,各方的举证责任
在仅有借条作为唯一证据的民间借贷案件中,被告抗辩借款事实未发生,即未收到原告支付的款项,这是民间借贷案件中最常见、争议最大、认定最复杂的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被告应当说明为何在原告未提供借款的情况下出具了借据,并对其说明引起合理怀疑的真实性提供证据。法院应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对于被告的抗辩,原告可以通过证明借款交付的时间、地点以及过往交易等来佐证其已经交付了借款。此外,由于民间借款大多与银行有关,有的是通过银行转账交付,有的是在银行取款后以现金进行交付,无论哪种方式,原告都可以使用银行相关数据来佐证其已经实际出借了借款。
对于原告的举证,被告也可以进行反驳。例如,对于原告借款交付的时间和地点的证明,被告只需证明自己在相同的时间内并不在原告所证明的地点,即可证明借贷事实没有实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