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04
在民间借贷中,借条的真实性常常难以辨别,这给借贷利益相关方带来了困扰。然而,无论借条真假如何,只要借款合同符合法律规定,仍然具备法律效力。
1、民间借贷无息推定原则
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借款合同中没有对利息进行明确约定时,应当推定借款人无需向贷款人支付利息。尽管这一原则可能对贷款人的权益保护不利,但却体现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性。
2、民间借贷合理利率原则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在合同法生效前,各级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对过高利息的约定不予保护。
3、民间借贷不保护复利原则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以谋取复利。尽管合同法对复利问题没有明确规定,但从确认借款合同的基本原则来看,复利是不被承认的。
因此,当事人在民间借贷中应当注意,借款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利息支付的,视为不支付利息。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只要约定的利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即可认定为合法有效。
一般高利贷的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金额100元,一年需要支付36元以上的利息。个别情况下,利率可达100%至200%。我国历史上,高利贷年利率一般达到100%,并且存在“利滚利”的情况,即借款100元一年后需要偿还200元,如果无法偿还,第二年要偿还400元,第三年则为800元。高利贷的利息高低取决于当时的经济条件。
由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小生产者往往无法承受意外事故(如天灾人祸)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小生产者(包括农民和其他小手工业者)不得不向高利贷者借钱或实物,以维持生产和生活。
高利贷者正是看到了借款人为维持生存而借款的需求,才会无情地提高利率。如果借款人不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是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样,借款是为了投资获取利润,那么高利贷的高利率会使得投资利润大部分或全部被高利贷的利息所侵吞,借款人就不会借款,高利贷的利率也就无法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