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9-03
代位权是指在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权利负有迟延责任且债务人未行使其对第三方债务人的权利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债权人可以通过代位诉讼的方式,以自己为原告,第三方债务人为被告,请求法院判决第三方债务人对债务人进行一定的付款。这种诉讼被称为债权人代位诉讼。
实体法的条文通常是一般的规范命题,具体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才能展现。代位权制度的内在价值也需要通过代位诉讼这一程序来实现和展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民法在总体上忽视了程序机制,将诉讼程序的规定交给了民事诉讼法,导致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
不幸的是,最近一次关于代位权的《合同法》的规定再次忽视了实现代位权的程序机制-代位诉讼。实际上,在代位权的行使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与程序相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缺漏,可以预见,《合同法》规定的代位权制度将面临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将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理论结合起来,探讨代位权与代位诉讼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期完善代位权制度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权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因此,可以确定的第一点是,代位权人并非债务人的代理人,代位权也不是代理权。债权人行使权利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债权,而不是单纯为了债务人的利益。代位权是一种法定的债权权能,不是由当事人约定而来,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债务人是否行使自己对第三人的权利是债务人的自由,债权人无权干涉。然而,由于债务人的财产已成为保障债权的责任财产,为了保障交易的安全,债务人对该财产的处分受到限制。代位权的设立正是为了平衡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债务人的意思自治与交易安全。债权人的代位权是行使债务人的债权,是一种管理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实体权利。代位诉讼所得的判决效力适用于原权利义务关系的主体,而不是代位权人本身。
代位权被规定在民事实体法中,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实体法上的权利。我国《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实际上是对债权人可以代位债务人行使诉权的条件的规定。只有符合该条规定的债权人才可以成为代位诉讼的合格当事人(即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