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3-08
诉讼时效,也被称为消灭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诉讼时效期满时,权利人将失去胜诉的权利,即胜诉权利被消灭。如果债权存在“时效已过”的事实,义务人可以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在这种情况下,权利的请求权被阻却,义务人免于履行。然而,对于权利人而言,债权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债权仍然是完全的。
诉讼时效抗辩权属于私权利,是否行使该权利是抗辩权人的自由行为。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当事人未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时,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解释或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诉讼时效届满后,权利人的请求权得以阻却的后果并不一定会发生,它取决于义务人是否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在义务人众多的情况下,其中一人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或放弃时效利益,并不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换句话说,诉讼时效抗辩权的主张只对特定当事人产生相对效力。
诉讼时效,又被称为消灭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一种时效制度。一旦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将失去胜诉的权利,即胜诉权利被消灭。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如权利人有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人民法院会判决权利人胜诉。如果义务人不履行法院判决书确定的义务,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然而,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之后,权利人行使请求权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护。
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后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理后,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并且查明无中止、中断、延长的事由,法院将驳回其诉讼请求。如果另一方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则视为其自动放弃该权利,法院不得依照职权主动适用诉讼时效,而应当受理并支持其诉讼请求。
一般诉讼时效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普遍适用的时效。这类时效不是针对某一特殊情况规定的,而是普遍适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因此,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