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承担什么责任,责任比例怎么划分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25
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的责任承担
责任程度的判定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时应综合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损害后果与原有疾病状况的关系以及医疗过失行为在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对责任程度进行了规范。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专家鉴定组在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时,应综合考虑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和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根据责任程度的判定,医疗过失行为可以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
责任比例的划分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根据责任程度的判定,医疗过失行为可以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责任程度的划分仅仅是定性的,而没有解决具体应承担多少比例的责任问题。一些人认为,主要责任应承担60%~90%的责任比例,次要责任应承担20%~40%的责任比例,轻微责任的责任比例不超过10%。然而,具体的责任比例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例如医疗过失行为的严重程度、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都会对责任比例的划分产生影响。通过对责任程度和责任比例的划分,可以更清楚地界定疾病参与度和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中的作用,为医患双方的协商和行政部门的处理提供依据。这样可以更公正地确定医疗机构应承担的责任,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