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案例学习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知识

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案例学习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25-02-03

 
13544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简称《条例》)自2002年9月1日实施以来,医疗纠纷的处理逐渐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在医疗纠纷处理实务中我们仍然发现一些医务人员及司法者对《条例》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本文通过对几起医疗纠纷典型案例的评析加深大家对《条例》的理解。

医疗事故的定义

根据《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这一定义将民事侵权行为的定义移植到医疗侵权行为中。在这一定义中,有几个重要的法律要点需要理解:

1. 遵守法律和规程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遵守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规程。任何违反行为都将被视为违法行为。

2. 过失行为

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才能构成医疗事故。这意味着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如果没有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就可能构成过失行为。

3. 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医疗事故必须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即患者的身体受到了伤害。没有人身损害的情况下,不会构成医疗事故。

案例分析

以下案例将进一步分析上述法律要点: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6月龄于1998年8月24日因“支气管炎”住入某医院小儿科治疗。经抗感染治疗,李某体温恢复正常。因李某还有枕秃和夜惊症状,暂未出院,在医院继续进行补钙治疗。同年8月28日下午,李某因进食不当出现腹泻、大便呈稀水样、无脓血及粘液,医生给予痢特灵1/3片每日三次口服治疗。8月31日查房时李某出现发烧、眼窝凹陷症状,医生给予静脉补液600ml和口服补液1000ml治疗。因患儿呕吐口服补液未进,向护士反映护士未处理。8月31日晚九时,李某病情突然恶化,面色发灰、烦燥不安,医生给予静脉补液、呼吸兴奋剂和肾上腺素以及其他治疗,但上述治疗均未奏效患者死亡。该纠纷经过两级鉴定,省级鉴定认为:“患儿出现腹腔泻后,尿量记录不详,脱水量估计不足,补液量不够;患儿出现呕吐后,给予口服补液违反医疗常规;在抢救时,大夫对病情估计不足,患儿终因腹泻致Ⅱ度脱水酸碱失衡,致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且在患儿家长向值班护士反映病情变化时,护士未能及时报值班医生。本纠纷属一级医疗事故。”

在这个案例中,医务人员的行为没有明显违反法律,但违反了以下工作规范和常规:

  1. 患者丧失体液后,医生应判断患者已丧失的液体量。
  2. 脱水的病人在补液过程中应记录出入水量以判断补液情况。
  3. 应根据患者已丧失的液体量和当日生理需要量为患者补足液体。
  4. 患者呕吐时应以静脉补液为主。
  5. 患者病情变化时应认真分析病情,必要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由于大夫未能按照工作规范处理患者,因此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延伸阅读
  1. 调整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
  2. 护士无证上岗的处罚措施
  3. 护士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
  4.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
  5. 患者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

医疗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医疗鉴定主要责任对方的赔偿方式
  2.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
  3.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4. 哪4种医疗纠纷法院不得受理
  5.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6. 医疗纠纷时间是不是挺长的
  7. 医疗纠纷必须要尸检吗
医疗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医疗纠纷解决方案

  1.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
  2.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与标准
  3. 医疗产品损害纠纷
  4.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5. 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
  6.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7.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